日本世界着名企业家稻盛和夫说过关於什麽是幸福,给人记忆深刻。
这段话是这麽说的:
「人们总是把幸福解读爲『有』,有房,有车,有钱,有权;但幸福其实是『无』,无忧,无虑,无病,无灾。『有』多半是给别人看的,『无』才是你自己的。」
或许,每个人心中,对真正生活幸福的定义,各有不同。可在这些定义里,总离不开「家」和「家人」这个话题。
着名作家老舍正是用他笔下的丰富生活内容,向我们传达了什麽是真正的生活。
在老舍的散文集——《真正的生活者》里,汇集了几十篇老舍几十年创作的散文名篇。有写母亲的,有写儿女的,有写师友的,也有写个人生活经历的。他向读者传达了他心中理想的家庭是什麽样的,流露出对家庭和生活的热爱,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,让人体味到一个真正生活者的生活追求与态度。
正如书中所说:「心是一棵树,爱与希望的根须扎在土里,智慧与情感的枝叶招展在蓝天下。无论是岁月的风雨扑面而来,还是滚滚尘埃遮蔽了翠叶青枝,它总是静默地矗立在那里等待,并接受一切来临,既不倨傲,也不卑微。」
就个人而言,现实生活,既复杂又单调,常惹人恼,惹人累。
正如世界着名小说家契诃夫说,生活是由灾祸、琐事和鄙俗行爲组成的,而且它们是互相夹杂和交替着的。
可老舍却说:「生活是种律动,须有光有影,有左有右,有晴有雨;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。微微暗些,然後再明起来,则暗得有趣,而明乃更明。」
只要心中有爱、有光、有希望,生活总叫人留恋,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感动与欣喜。
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散文集《真正的生活者》,去感悟他的亲情,他对家的爱与理想,找到生活的温暖与力量。
1.
关於父母:
常回家看看,是最平实的幸福
什麽时候,我们意识到父母真的老了呢?有一个网友分享了他的故事。
这位网友家住湖北一个偏远小镇,十几年前大学毕业,一直在外省工作。离元旦还有一周的时候,他的母亲发了视频给他。
母亲问:「你爸让我问问你,这次元旦能回来吗?」
网友回答说:「回不去呢!时间太短,又请不了假。加上疫情,出省需要审批,太麻烦了,还是不回去了。」
这位母亲眼中明显闪过失望,可又马上安慰起他来。
母亲说:「对对对,还是不回来好,免得隔离了,很麻烦的。来回路上又累,不安全,不回来好。」
接着她又说:「给你专门去烟燻的腊肉,已经好了,你爸老念叨你爱吃,所以今年多熏了些,明天就让你爸给你邮寄过去。还有一只土鸡和土鸭,原本说元旦了你回来吃,那也一起邮寄了。」
此时,网友听见他父亲的声音从视频里传过来。
父亲说:「你最喜欢吃的盐菜和野葱,我明天去买一些。还有你妈前阵子给你用毛线勾了一双拖鞋,刚好一个包裹一起就邮过去了。」
这位网友本想说,不用那麽麻烦了,别寄了。但是话到嘴边,只说出了一个「好」字。
这一刻,作爲一年多都没回过家一次的他,深刻感受到了父母对儿女浓烈的思念之情。
也同样是在这一刻,他感受到了父母年纪越大,对儿女的情感依赖就越大,一年胜过一年。
他们的老去,伴随着对他们远在异地打拼的儿女的惦念,通过一言一行一物,烘托出一种浓浓需要被更多关注和陪伴的热望和期盼。
或许,我们每一个游子内心,都会常常因忙碌,或某种特殊境遇,身不由己,而忽略了父母心中这样一种情感需求。
我们的着名作家老舍,同样也不例外。
老舍因幼时丧父,是母亲替人洗衣缝衣,一手把他养大的,因贫穷而受过很多的苦。即便如此,他的母亲也愿意花钱供他上学,没有因家境贫寒所限而断送了他受教育的机会。
用老舍书里的话说就是:「她不辞辛劳,只要儿子有出息。」
因求学之故,老舍十四岁就离开了家。二十七岁那年爲了学英文,去了英国留学。工作後,整日忙碌,也没和母亲同住,住的是任教的学校。当时老舍三姐已出嫁,哥哥不在家,家里只剩下母亲,终日没个说话的人。
老舍提到有一年新年,政府提倡过阳历,不过农历,除夕就没有假期。老舍特意请了两小时的假,回家看望母亲。
母亲孤单一人在家,家里冷锅冷竈、凄凄惶惶。母亲见了儿子老舍回家,笑了。当老舍说,一会儿又要赶回学校,母亲脸上笑容凝住,人愣住了。她只好叹了口气,然後在走时,给了老舍一把花生。说着:「去吧,小子!」
由开心到失望再到不舍中的必须舍得,母亲这一连串的情绪变化,惹得老舍走在热闹的街上,忍不住哭了起来。
後来参加抗战革命,远离家乡,更是有家不能回,有母亲不得见。
当母亲去世的时候,老舍并不知道。直到一年後,才从家信中得知母亲已去世一年了。可想而知,心中有多悲痛遗憾。
这让我们想起一句令人感伤的话,就是:「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」
我们以爲,岁月还长,时间还够,却不知,岁月无情,早已催人老。当我们跨入中年队伍,父母也进入了风烛残年。…